

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視神經再生修復研究組。(受訪對象供圖)
每周三,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五樓手術中心里忙碌不停,開展外傷性視神經病變手術,全國各地的外傷失明患者慕名而來接受治療。手術過程中,不開顱、不用大出血,手術團隊用內窺鏡從鼻腔直達顱底,清除壓迫視神經的有害物質,全程約一小時,術后大部分患者視覺好轉出院。
這一些看似輕巧的“光明之戰”,背后是團隊長達20多年的專注“分毫”。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例患者接受這一手術重見光明。日前,團隊新研發出視神經修復生物材料試用于臨床治療,還將明顯改善術后視神經功能康復進程。
小小眼睛,常見疾病多樣。視神經連通眼球和大腦,傳輸視覺信號,手術難度極高。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吳文燦帶頭研究該項目,創新利用鼻內窺鏡微創手術,結合臨床與實驗,原創視神經疾病大動物模型,研發視神經再生微管技術,連續拿下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讓這項不可逆的眼疾病變得可望可及。
“全球有11億人遭受視力損害,其中我國視神經損傷患者就超過3000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何突然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這有可能就是視神經損傷引起?!?吳文燦說,視神經研究也是項“高精尖”技術,團隊光是發現視神經的奧秘,就花費了十年。
視神經長啥樣?最開始,吳文燦采取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發現了它——火柴長度,3毫米直徑,像發絲一樣埋藏在腦海深處,難被輕易察覺,視神經潛行于鼻腔與顱底移行區骨質深部。
“像是解剖麻雀,我們在分毫細絲間做實驗?!眳俏臓N告訴記者,團隊發現的這條纖細視神經不簡單?!霸陲@微鏡下,視神經如電纜繩般,由120萬根極其細小的神經軸索扭成,信號呈‘節段狀’一節一節地‘跳躍式’傳輸。一旦視神經受損,外界信號的傳輸就會被中斷,導致失明?!眳俏臓N說,人體視神經損傷后基本上不會再生,它的再生能力極弱。
是否有可能通過臨床實現視神經修復?團隊開始進入研究新階段,將視神經鞘內的微環境暴露出來。2016年開始研究組人員增加到20多人,團隊組建了治療和實驗兩個小組,研究項目也隨之擴大。
走進溫醫大學院路校區眼視光科教樓12層,記者看到,研究團隊正在忙碌埋頭做實驗,瓶瓶罐罐擺滿桌臺,一側連排冰柜里標注著“猴模型”、“羊模型”等。
結合臨床和實驗研究,有趣的是,吳文燦發現,斷裂的視神經其實可以在藥物促進下再生,但是存在無序生長。為了讓視神經按照自身軸索規律再生,研究組嘗試利用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研制微管,采取微創技術將微管包裹住斷裂的視神經,并且在管內添加藥劑,促使神經再生。
“長得太少不行、長得不整齊不行,通過載藥微管牽線搭橋模式,可以視神經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向生長,見效循序漸進?!眳俏臓N說。
與之同步,研究組開始搭建實驗模型,確保更直觀的發現視神經修復變化。團隊成員張逸夔博士在動物頭顱上做實驗,創建了特有的“視神經損傷大動物模型”。他介紹,團隊在猴子、豬、山羊身上分別做過實驗,最后發現山羊眼球解剖結構跟人高度相似,帶來相近實驗效果。
在實驗動物房,記者看到4只山羊,這些就是大動物模型,“根據臨床實踐中的新發現,我們在動物身上模擬視神經損傷后的微環境,開發精準干預策略,驗證實驗效果?!睆堃葙缯f。
在研究組實驗室動物房,還有一種被細心照料比指甲蓋還小的斑馬魚,“這種魚類與人類基因高度重合,不一樣的是,它具有強大的再生潛能,視神經受損后神經節細胞可再生軸突,在有利微環境中可迅速生長實現神經功能的恢復。我們嘗試探究將這樣的機制運用到視神經修復實驗上?!比ツ陝偧尤雸F隊的博士后沈寶國表示,團隊臨床與基礎研究高度融合,視神經再生修復研究進程加快。
為了更精準的治療,研究組還做了不少“案頭功夫?!眳俏臓N欣喜介紹,團隊還自主開發了設備——三維立體眼眶手術導航儀,可實現術中視神經三維精準定位、實時追蹤與導航,以確保在手術過程更精準快速地找到視神經。
像是在至暗的道路上一路尋找那盞光明的燈??梢源_定的是,現在視神經損傷性疾病治療取得質的突破。不少北京、上海等地患者千里迢迢趕到溫州求治。迄今為止,吳文燦團隊已經完成視神經病變手術超萬例,視力改善率80%以上。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在國際著名生物期刊《Science Advances》、《eLife》、《Analytic Chemistry》等發表。團隊還在視神經再生修復基因、靶向藥物開發、微環境精準調控等方面繼續探索。
目前,研究組每周小組例會,每月組內探討,每季度進行成果匯總,年度進行總結分析,盡可能讓研究成果更快更好應用到臨床。研究組還希望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方式,發動更多的科研團隊與人才加入。
“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部分失明患者通過我們這種獨特的微創修復治療恢復了部分視力,為失明患者帶來福音?!眳俏臓N說。專注“分毫”,看到光明未來,也讓我們看到奇跡的可能。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
轉載請注明出處